文化生活

像“胡杨”一样坚韧!青春之花在戈壁沙海绽放
发布日期:2025-07-11

       长风在准噶尔盆地的褶皱里呼啸千年,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黄沙揉成流动的剪影,这片横亘在塔城和布克赛尔县边缘的荒漠,向来以寸草不生的孤寂示人,而在沙漠西北角,华东公司申能新疆塔城和布克赛尔县200万千瓦光伏项目的青年建设者们却将希望种进荒漠,也在这里写下自己独一无二的青春篇章。
进沙海
从“一片荒芜”到“桩基林立”
       项目刚进场时,戈壁尚被冰雪覆盖,项目距最近城镇50公里,现场人员每天往返两趟,单日车程超200公里,测量员张大凯在冰天雪地中用仪器精准放点,积雪灌入脚踝将双脚冻僵,也没有丝毫退缩。
       项目工期十分紧张,为了保证项目后续的施工进展,项目成立“青年突击队”,并组建“营地攻坚小组”,20天抢建出项目部营地,工程部经理孙虎为保证营地的顺利建成,提前住进没水没电的营地宿舍,两天返回小镇一次,工人也加班至太阳落山才回去休息。
     “大本营”建立后,项目团队开始桩基工程,这也直接关乎项目的后续推进。由于并网时间不容延误,项目工期时间紧张,项目经理胡山涛与生产经理付道龙在生产例会中表示,“必须为后续工序抢出时间窗口”。随即项目总工张龙伟与各部门协作,优化施工方案和材料进场计划,大家日夜驻守现场,确保桩基施工“零偏差”。
       桩基施工的重点就是钢筋笼的进场,负责收料的张奕铭为了保证将每一车货分配到位,只要有材料进场便会第一时间前往接货,常常错过饭点,每一次同事们都会心照不宣的为他把饭留好。踩着落日洒下的满地碎金往回走时,心里那点被烈日晒得发燥的疲惫,被同事们那句“回来记得吃饭”的牵挂轻轻抚慰。
       从“桩基未启”的一片荒芜,到“桩基林立”的戈壁新貌,每一根桩基、每一步进度,都是团队“与时间赛跑”的战果。
迎难而上
让“一群人”拧成“一股绳”
       项目部建成后面临的难题之一便是用水问题,戈壁滩盐碱化十分严重,水源盐碱度极高,漱口时,口腔中总是充满浓烈的咸味,而每次洗碗后,碗底总会残留些许盐渍。
       除了用水困难,项目部的网络信号也是若有若无,工作时经常断网与外界失联;看似荒凉的戈壁,蚊虫却不少,刚安装的灭蚊灯,不到两天就被蚊虫糊满;沙尘暴更是项目部 的“常客”,每次沙尘暴到来窗外的天空都会被土黄色涂满。
       为了解决项目部的生活难题,项目党支部书记陈干组建“生活保障先锋队”,积极采纳项目员工提出的建议,联合班组成员共同商讨解决方案,为大家采购桶装水,联系当地运营商为项目部搭建了三座网络基站,并为大家置办驱虫用品。
       戈壁生活的不易,让团队拧成了更紧的“绳”,环境艰苦反倒成了凝聚人心的“粘合剂”,项目员工也总能苦中作乐,在结束了一天的现场工作后,暮色的荒漠中,一场别开生面的歌会如期而至,大家围坐在一起,吉他的弦音划破了戈壁的风声,歌声让大漠有了不一样的声音。
       这场特殊的歌会是荒漠勇士们繁忙工作中的心灵慰藉,那些被风沙吹红的眼眶里,闪烁的不仅是光伏板反射的光,更是一群年轻人在戈壁上写下的,关于坚守与生长的青春注脚。
科学管理
让“荒芜之地”变作“希望绿洲”
       随着支架和组件的陆续进场,项目也即将进入大干阶段,施工高峰期时工人数量可达2500人,材料进场、人员调度难度也随之升级,项目计划在年内完成全容量并网工作,一片“支架森林”正在加速成型。
       在项目施工现场,项目团队制定班组同作息巡查机制,项目班子带队与工人同作息进出场,让每一道工序都在监督下规范推进。同时,项目还组织开展支架安装专项培训,让技术骨干手把手教、点对点带,快速提升工人实操技能,支架安装速度不断加快,安装质量也因标准化作业得到有力保障。
       目前,工区内的首组光伏板也已安装完成,标志着项目已经迈进施工的中后期。从初遇戈壁的“拓荒”,到向着并网发电节点冲刺,热辣滚烫的青春在沙海中绽放。
       正如项目青年建设者杨伟昆在日记中所写,“在我的家乡新疆,有很多胡杨树,它们总是成群地聚集依偎在一起,在艰苦的环境里发芽、生长、扎根,穿越风霜雨雪,历经沧海桑田,以前看到只觉得寻常,直到真正参与到项目的建设中来,才愈发理解何为‘胡杨精神’,才与这片广袤神奇的土地心意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