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四十年的二局情
发布日期:2021-12-29

       从18岁开始到二局参加工作,转眼之间已走过了近42个春夏秋冬!工作的旅途即将到达终点,帷幕缓缓落下。


       我们这一届是“上山下乡”最后一批的终结者,也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在我们那个年代,《物理》课本改名《工业基础知识》,主要学电动机,《化学》课本也改成了《农业基础知识》,主要学化肥。学工、学农、学军,我们快乐地度过了一个个学期,待到高中毕业时才发现连初中的几何还没学完。


一、渴望学习的时代


       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半脱产地参加了“电大”学习。广播电视大学如同春雨一般滋润着我们这些“高考落榜者”的心田,带我们走进了如饥似渴的学习课堂。上班穿插着上课,下课后继续工作,夜晚的时间用来整理那些凌乱的笔记。


       电大、职大、夜校,所有的教室灯火通明,人头攒动。那是一个发奋学习的年代,把多年积压在心底渴望学习的激情迸发出来,犹如火山爆发汹涌澎拜。在那个《科学的春天》里,我们怀揣着“赶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豪情,从《团泊洼的秋天》里走出,痴迷在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这就是那个年代二局的年轻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二、特区发展的时代


       1987年7月,告别了即将生产的妻子,坐了36个小时的火车来到了当时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投入到当时国内最大的核电站建设项目—广州大亚湾核电站,从此在深圳开始谱写着核电站建设《春天的故事》。


       在大亚湾项目我和来自日本、法国以及兄弟单位的同行们并肩工作,这是我毕业后提高外语和专业水平进步最快的时期也是与外国专家朝夕相处互相了解的“蜜月期”。


       由于之前没有间断的英语学习让我成为在电气部唯一可以与“老外”进行直接交流的中方职员。什么“转子”、“动子”、“静平衡”、“动平衡”、“绝缘漆”、“黄蜡纸”、“漆包线”、“纱包线”、“短路”、“断路”、“漏电”、“过电”,一大堆复杂的电气术语翻译的清清楚楚。


       二局人在大亚湾核电站中学到了宝贵的国际工程管理和施工经验,锻炼了一大批国际化的栋梁人才。这为后来局果断成立“南方公司”深耕深圳市场以及为核电施工量身打造的“核电公司”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大亚湾核电站是二局继火力发电站、水利发电后开启跨入核电站建设领域的里程碑式的杰出工程,为后来开拓国际建筑市场,在越南扛起“中国建筑”大旗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拓展海外的时代


       离开大亚湾核电站,我来到了号称越南“巴黎”的胡志明市。1995年由二局一公司在越南胡志明承揽了协孚电厂,由此开启了以二局南方公司为基地向越南开拓的海外建筑市场。


       项目施工初期主要以二局一公司为主集中了300多自有人员进行施工。在这个三面环水的小岛上聚集了如此多的中国人着实让越南内务部大为震惊,之后许多中方员工被迫撤退回国。


       通过这件事让项目领导意识到承建国际工程需要的是能被越南政府认可的中国高级工程师,而不是一般的管理者。由此开始形成“本地化”国际总承包的思路,并在后续承建胡志明市顺桥广场项目时发挥到了极致,在整个建设过程中项目的20名中方管理人员管理着上千人的越南工人。


       “本地化”的理念助推一大批年轻人主动学习越语,最后可以熟练使用大量的土建专业术语准确地与当地施工人员进行交流沟通,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越南建筑市场首次由中建二局扛起了“中国建筑”大旗并飘扬到了其它周边国家,使其成为名誉海外的国际工程总承包。


       四十年的工作经历见证了中建二局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企业发展、壮大的难忘历程和一大批为此奋斗、做出贡献的优秀人才。感谢那些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关怀和爱护的长辈,也为我们能在这样的企业里工作、学习、成长感到骄傲和自豪。


       昨天我们继承了父辈的事业,发挥“铁军精神”,打造二局的“超越文化”,明天我们将把对企业的祝福深深地留给继往开来的二局后代。(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