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四十年的二局情
发布日期:2022-08-09

       从18岁开始到二局参加工作,转眼之间,已走过了近42个春夏秋冬!帷幕缓缓落下,回望来路,我与二局早已紧紧联系在一起,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


渴望学习的时代


       1981年,参加工作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半脱产地参加了“电大”学习。广播电视大学如同春雨一般滋润着我们这些“高考落榜者”的心田,有电视机的地方就是教室,小小的荧屏前整齐地坐着来自各个工作岗位渴望学习的青年。




       “金工车间的车床坏了,主任让我叫你马上过去修”,“好的,这就去”,就这样,上班穿插着上课,下课后继续工作,休息时再争分夺秒地整理那些凌乱的笔记。多年积压在心底渴望学习的激情一朝迸发,犹如火山爆发般汹涌澎湃。


       在那个《科学的春天》里,我们怀揣着“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豪情,从《团泊洼的秋天》里走出,痴迷在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发誓“要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那个年代,朝气蓬勃的二局年轻人,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理想,求知若渴、奋发向上。


特区发展的时代


       1987年7月,告别了即将生产的妻子,坐了36个小时的火车,我来到了当时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投入到当时国内最大的核电站——广州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中,有幸参与了那个春天的故事。




       这是我毕业后提高外语和专业水平进步最快的时期,和来自日本、法国的同行们并肩工作。直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法国专家Riba在维修搅拌站螺旋机故障时,顾不上清理脚下厚厚的水泥,两脚直接插了进去,若无其事地忙碌维修电机;日本专家Umeda不慌不忙地行走在返回办公室的路上,任凭瓢泼大雨把全身淋湿,自在从容......在国门刚开之际,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些老外,令我受益无穷。




       这些宝贵的国际工程管理和施工经验,锻炼出一大批熟悉掌握核电技术、规范以及精通外语的国际化施工的栋梁人才,为后来局果断成立南方公司深耕深圳市场以及为核电施工量身打造的核电公司,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拓展海外的时代


       在深圳等了半个月,才买到飞往越南胡志明市的机票。1995年,一公司在越南胡志明市承揽了协孚电厂,由此开启了以南方公司为基地向越南开拓的海外建筑市场。




       施工初期,项目集中了300多名自有员工,然,在这个三面环水的小岛上聚集如此多的中国人着实让越南内务部大为震惊,中方员工被迫批量撤退回国。这让项目领导意识到,承建国际工程的不同:这里需要的是能被越南政府认可的高级工程师,而非一般管理者。由此“本地化”国际总承包逐渐成型,并在后续承建胡志明市顺桥广场项目时,发挥到极致——20名中方管理人员管理上千人的越南工人。 “本地化”的理念助力了二局海外市场的发展壮大。大批年轻人主动学习越语,从磕磕绊绊到熟练使用大量的土建专业术语与当地施工人员沟通交流,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有一部分优秀的中国小伙在工作中与越南姑娘产生了爱情,在二局“大家庭”里搭建起自己的“暖巢”,谱写出跨越山海的爱情故事。


       越南建筑市场首次由中建二局扛起了“中国建筑”大旗并飘扬到了其它周边国家,成为名誉海外的国际工程总承包。


       四十年,转瞬间,有幸见证了二局发展、壮大的难忘历程,认识了一大批为此奋斗、做出贡献的优秀人才。感谢那些在成长过程中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关怀和爱护的长辈,也为我们能在这样的企业里工作、学习、成长感到骄傲和自豪。  




       昨天,扛起父辈的担,我们将建筑人的使命刻在了骨子里,将热血和青春都交给二局;明天,我期盼着、也坚信着,会有无数的年轻人接过这沉甸甸的梦想,一如过往,而我将看着他们远航,为他们,为我为之奋斗一生的二局,送上深深地祝福。黄昏无限好,因为有夕阳。